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生活 >  >> 
开放校园,方显大学之大丨快评
来源: 腾讯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16 03:06:15

哈尔滨工业大学日前宣布,将从2023年8月28日起全面开放校园,公众进入校园不需要预约,也不限制名额,只要带着有效身份证件从指定通道入校即可。这则发布在哈工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的消息,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超过10万,成为近期阅读量最高的内容,而其他内容平均阅读量多在一两万。开放校园话题的热度,可见一斑。

不少高校还只是在假期、周末实行限额预约入校时,哈工大全面对公众开放校园,不需预约,不限名额,可谓领风气之先,值得大加赞扬。

另一个开放校园的样本是湖南大学。湖南大学面朝橘子洲,背靠岳麓山,这两者都是著名的景点,游客众多。而湖南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没有围墙、没有大门,长沙地铁4号线和多条公交线路穿校而过。行人可以在校园自由穿梭。从地铁湖南大学站出来,走几百米就到了湖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东方红广场,这里也是登岳麓山、参观岳麓书院的必经之路。当然,教学楼、办公楼、图书馆等建筑并不对外开放,只有凭学生证、教师证等刷卡才能进入。


(资料图)

湖南大学完全开放式的校园吸引了不少游客,也引起效仿。上海也开始推动中心城区高校拆除围墙,全面打造开放式校园,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(原圣约翰大学旧址)已经拆除围墙,与城市融为一体。

大学不是高高在上、闭门造车的象牙塔,理应对社区开放、对社会开放。这种开放,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校园开放,更包括思想、理念层面的开放。公众可以走进校园,学生、教授们也应该走出校园,走进社区,参与社区的活动。如此才能让大学与所在的城市、社区有机融合,才会让大学真正成为社区、城市的一分子,而不是疏离于社会之外的高墙大院,大学生所受的高等教育才是有机的、完备的。社区、城市也才能真正以大学为荣,而不是视其为“外来者”。

高校与社会双向开放,不仅有利于公众,同样有利于高校,有利于大学生们了解社会,有利于对他们的培养。实际上,在新冠大流行之前,大多数高校不仅校园是对外开放的,校内的讲座、活动甚至课堂都对外开放。尤其北大,向来以开放课堂受到称赞。教育部、体育总局也曾联合发文,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。防疫期间,大学校园才实行了封闭式管理。但如今新冠已经“乙类乙管”,全社会都已恢复正常秩序,大学校园也理应恢复开放。

反对不限额开放校园的,主要是出于安全、卫生等考虑,或担心游客太多,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研究秩序。其实这些问题大部分可以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解决。武汉大学赏樱季工作日开放1.5万人周末3万人入校赏樱。那还是在3月份,学生都在校的时候。而暑假期间大部分学生也已离校,此时的校园,容下一两万游客应该不成问题。

另外,今年校园参观火爆也有疫情导致游客积压的原因。过去三年多数大学校园都是封闭的,一朝开放,要参观的人自然会很多。如果绝大多数大学都常态化开放校园,也就不会出现扎堆入校参观的现象。

需求旺盛,而人为“限额”制造了供给短缺,还会产生寻租的空间。北京晚报曾报道,某个打着参观北京大学旗号的暑期研学项目,价格高达9980元。但是高校入校参观名额有限,怎么办?于是,利用学校为在校生、校友提供的独立预约通道牟利的现象就出现了。北京大学保卫部日前就宣布,发现有校外研学团队违规利用校内人员的预约权限拆分预约入校,决定永久停止1名组织者(为在校博士生)的预约入校权限,其他20多名参与者(均为在校生)暂停权限2个月。

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,就在于“限额”这种机制人为制造了短缺。如果入校参观不限名额,人人都可以进,参观名额不再“值钱”,也就没人这么干了。

大量游客入校参观,当然可能给安保、环卫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,需要增加人手安排,增加成本。但这并不应成为拒绝开放的借口。这些成本,可以通过向游客出售校园文创产品获得的收益来弥补。如果还不够,向游客适当收费,也是可以考虑的,只要合理,相信大众能够理解。

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,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其实,大学之大,更应在格局之大。开放校园,敞开胸怀,与社会共享,正是大学应有的大格局。

辛省志

责编 陈斌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